项目合作 为保证研究院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将联合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学术研讨和合作交流。项目完成后在青岛市李沧区落地转化。 此外,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研究院所协同创新。研究院下设若干个研究所(中心),负责各个重要研究方向的成果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在总方向一致的前提下,各研究所(中心)采取“独立研究、合作攻关、协同创新”模式,完成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研究院下设能源大数据研发中心、能源新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中心等。
(1)产品简介非常规油藏一般具有“三低”、非均质性强和孔吼半径小等特点,且一般埋藏深度大、地层温度高、矿化度较高。常规调堵产品存在如下问题:凝胶体系易受高温高盐影响,成胶性和稳定性差;凝胶强度不易控制,浅调易深调难;大孔道易串流难封堵,小孔吼堵塞而难注进等。针对上述问题,特研制了乳液型深部堵水调剖剂TCP-17,通过多元缔合聚合物增稠剂和柔性凝胶颗粒复配并增效,有效实施弱凝胶调堵和柔性颗粒封堵,形成了特色的智能凝胶综合调堵新技术。(2)性能特点1) 速溶耐盐耐温:增稠剂为多元缔合聚合物,具有速溶耐温耐盐等特性,且耐温耐剪切,剪切恢复性好。2) 柔性封堵:柔性凝胶颗粒通过大孔道进行填充和压实,并经过高压变形进入微小通道滞留,颗粒架桥并堆积成核,形成裂缝有效封堵。颗粒吸水后体积膨胀至一定倍数,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粘弹性,通过压差作用向地层深部运移,进行深部调剖和堵水。3) 弱凝胶调堵:通过自交联作用形成可逆交联的三维网状结构弱凝胶,在孔道和裂隙内成膜组网,形成高粘度的粘弹性凝胶。该弱凝胶具有智能选择进入大孔道、液流自动改向、粘弹性负压吸油、克服贾敏效应调剖等效果。(3)技术指标序号项目指标1外观白色或淡黄色乳状液体2密度,g/cm30.900~1.1003pH值5.0~8.04溶液粘度(1.0%,90℃,170s-1),mPa•s10-305溶液粘度(1.5%,90℃,170s-1),mPa•s50-100
由北京大学自主研发,主要用于径向钻孔压裂的模拟实验。
2018年3月31日上午,张东晓院士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项目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启动。该项目立足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针对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现国内外相关研究院所协同创新。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以及区领导谭鹏、纪明涛、刘春花、张在厚参加启动仪式。 该项目由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负责运营推进,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研究、现场应用试验、产业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协同创新与区域合作。 王希静在启动仪式致辞中表示:李沧区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山东“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新定位,落实青岛“创新+三个更加”目标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创造性地提出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面向全球招纳院士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张东晓院士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项目正式启动青岛大地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立足新能源开发利用、能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针对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前瞻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实现国内外相关研究院所协同创新。张东晓院士研究团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核心技术成果产权明晰,必定为青岛市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启动仪式研究院将联合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一流学术机构的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学术研讨和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在在青岛市李沧区落地转化。瞄准世界前沿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夯实基础和发挥现有优势,经过3-5年的技术攻关,在关键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引领我国能源技术不断进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